口吻

【拼音】 kǒu wěn
【词性】 名词
【注音】 ㄎㄡˇ ㄨㄣˇ
【近义词】 口气
【基本解释】 ◎ 口吻 kǒuwěn(1) [lip;mouth]∶嘴唇;嘴(2) [muzzle;snout]∶某些动物头部向前突出的部分(3) [tone]∶说话时流露出来的感情色彩玩笑的口吻(4) [accent]∶口音;腔调听你说话,分明是天津口吻
【引证解释】 亦作“ 口脗 ”。1.嘴唇;嘴。 晋 成公绥 《啸赋》:“随口吻而发扬,假芳气而远逝。” 唐 刘禹锡 《上中书李相公启》:“言出口吻,泽濡寰区。” 清 黄六鸿 《福惠全书·刑名·验各种死伤法》:“口脗两角暨胸前有涎滴。”2. 腔调;口音。 清 李渔 《闲情偶寄·词曲下·宾白》:“凡作传奇,不宜频用方言,令人不解。近日填词家见花面登塲,悉作 姑苏 口吻,遂以此为成律。”《儿女英雄传》第五回:“听你説话,分明是京都口吻。”参见“ 口音 ”。3. 口气。 邹韬奋 《谁的遗憾?》:“这似乎不像是互表歉意的口脗吧。” 茅盾 《昙》五:“父亲的口吻开始严厉了,虽然最后一句的调子又转为柔和。”参见“ 口气 ”。

在线工具导航